English

法国汉学界对入华耶稣会士的研究

2001-01-09 来源:光明日报 耿昇 我有话说

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始终是法国汉学界一大重镇,名家辈出,人才济济,成果丰硕,在西方汉学界居领先地位。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谢和耐教授是法国汉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纪念利玛窦入华400周年而于1982年推出一部《中国与基督教》的名著,饮誉海内外。谢和耐在详尽分析明清鼎革之际,中国与基督教西方在政治、历史、文化、思想、世界观和伦理方面的殊同之后,得出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可以与西方基督教世界交流与接触,某些中国人,甚至是文人士大夫也可以受归化成为基督徒。基督教可以做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双方可能会在真正了解或误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但是,中国永远也不可能被“彻底基督教化”,而是在顽强地执著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还会竭力同化外来文化。谢教授在其50余年的汉学生涯中,始终不渝地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并撰写过不少研究论文。他于1994年出版了其汉学论文集《中国的智慧》,在全书25篇论文中,有5篇分别从哲学、宗教、政治和观念等方面,论述16—18世纪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法国学术界在本学科中的另一位颇具代表性的汉学家是现任巴黎第八大学教授迪代伊。他于1994年出版其博士论文《上天的使命,入华耶稣会士的作用》。全书充分利用了西方文献,深入论述了从方济各·沙勿略1552年逝世于广东上川岛到耶稣会于1774年被教皇解散的220多年间入华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迪代伊教授对于葡萄牙入华耶稣会士情有独钟。1996年,他又推出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于1642年首版的《中华大帝国通史》的最新译注本。曾德昭在华生活22年,其书属西人写成的最早的明史著作。曾氏是利玛窦“适应”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他对明朝皇帝、皇宫及各级官府的记述,尤其详尽和具有史料价值。迪代伊还于1999年推出法国入华耶稣会士罗历山1650年出版的《交州王国史》旧著最新译注本。罗历山于1623—1645年间在广东、澳门与东京湾(交州),特别是在越南北部布道。此书共两编62章,它对于缺乏详细文字史料记载的交州,尤为可贵。

巴黎大学中西比较文学讲座的主持人、学贯中西的作家与社会学教授安田朴是法国从事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史的一代宗师,尤为关注入华耶稣会士问题。他早于1965年就出版了一本《入华耶稣会士与礼仪之争》。书中依靠原始历史文献,对于影响了中西关系两个多世纪的礼仪之争的起因、过程和后果,都作了详细论述。作者从中得出了一种基本结论:宽容的中国与不宽容的基督教西方。这场争论使中西关系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极大的撞击和障碍。但它却使控辩双方在激烈争吵中,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使谈论中国成为西方一大时髦,激起了欧洲17—18世纪的一场“中国热”风潮,并导致西方哲学家们利用中国形象而向教权挑战。

入华耶稣会士中有一批宫廷画家,甚至是中国皇帝的御用洋画家。他们将西洋画传入中国并向西方介绍中国画。法国汉学界从事此项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巴黎艺术博物馆的伯德莱教授。他于1971年出版《宫廷耶稣会士画家郎士宁》。伯德莱于1997年又推出了《18世纪入华耶稣会士画家》。全书文图并茂,以12章文字和130多幅绘画,介绍了入华耶稣会士画家王致诚、艾启蒙、安若望、蒋友仁、德理格等人的清宫御画家生涯。这批生活于康雍乾盛世时代的洋教士,在中西艺术和观念交流中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他们自己在保持其宗教观念和西洋画传统的同时,也采纳了中国画技巧。

入华耶稣会士们在自然科学和科学史领域中的成绩斐然。由谢和耐教授推动,法国自1984年起筹建一个中国科技史研究组,主要涵盖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诸领域。法国汉学界在该领域中的代表人物是国家科研中心的詹嘉玲和马若安教授。詹嘉玲于1986年出版了其博士论文《傅圣泽和中国科学的近代化,阿尔热巴拉新法》,于1990年出版了《三角速算与精确圆周率,数学中的中国传统与西方贡献》。作者根据她1985年在梵蒂冈图书馆发现的法国入华耶稣会士傅圣泽为康熙皇帝编写的一批几何学、代数学(阿尔热巴拉新法)著作手稿,重点论述了促使中国接受欧洲科学的因素。她于1993年还与德罗绘联袂主编《欧洲在中国,17—18世纪中欧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相互影响》的文集。马若安先于1981年出版《梅文鼎的数学著作研究》,后于1987年出版《中国数学史》。此二书重点论述了17—18世纪的西方数学著作在华的传播以及与中国传统的结合,确定了各种内容传入的年代以及中西各国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